西峡特色产业何以羽化成蝶 ——院县共建推动西峡菌果药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时间:2023-0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把科技和产业牢牢结合,紧抓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项目,科技成果赋能产业发展,带动县乡村技术队伍,致力产业兴旺。今年9月,河南省农科院与西峡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西峡)菌果药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与技术交流会”,会议聚焦三大产业的现代科技成果展示

  “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简称‘菌果药’)是西峡三大特色农业产业。‘稳菌、固果、壮药’,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三大特色农业’发展结合政府‘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西峡乡村振兴生态发展之路。”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研究员孔维丽会上表示。

  作为一名本土干部,西峡县副县长李松亲眼见证了西峡县一步步发展为南阳市财政大县。他介绍西峡位于伏牛山南麓,四面环山,区域面积居河南省第二位,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被贫困县包围着唯一的富裕县。

院县科技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乡村振兴,找准路径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开始探索适宜本土的高效特色农业种植,最终选择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产业。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是西峡历任干部的中心思想。

  西峡是全国著名的“猕猴桃之乡、香菇之乡、山茱萸之乡”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香菇种植规模2.5-3亿棒,产量30万吨,产值30亿元猕猴桃人工基地达14.2万亩,挂果面积8万亩,年产量7.8万吨,产值7亿元植物源中药材173科1125种,面积达30余万亩,产值1.5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7000元,居全省前列,70%的收入来自三大特色产业

  “近年来,我们也深深感受到,我县香菇、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增速减缓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亟需科技创新带动稳定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西峡相关产业主管负责人透露。

  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峡县相关部门从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身上找到了出路

  在省农科院持续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寨根、西坪、二郎坪、丁河等乡镇先后建立了15个“菌果药”高质量发展标杆典型示范基地,推广6个新品种、13项新技术,着力解决了西峡县香菇四季出菇、“双改”,猕猴桃平衡施肥、土壤培肥,山茱萸病虫害绿色防控、黄精种苗快繁等技术瓶颈10余项,为西峡菌果药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县产业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院县共建的经验,多次受到总结和推广,诸多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津津乐道,见证并深深从中获益。

专家进入产区,供给产业发展方案

  五年来,从河南省资环所所长张玉亭,到食用菌专家、研究员孔维丽,先先后后有总计40多名农科专家深赴西峡。并先后邀请省政府发展中心、省委政研室的专家学者作定位、争取诸多项目资金的倾斜……人才、资金、政策不断聚集。

  围绕“菌果药”3大产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资环所、芝麻中心、加工所、植保所4个研究所,组建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3个研究团队,汇聚育种、栽培、土壤肥料、加工、植保5个学科人才,联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36期,现场指导47次,还举办三场大型现场观摩会。

  香菇产业的“四改四提升”、猕猴桃“五改五提升”、中药材“两扩一减”具体方案……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了纲就得要领。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研究员孔维丽如是总结。

  孔维丽研究员提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五起来”一是活起来。用足用活用好产业政策二是串起来研发、种植、加工、经销4个龙头串起来,将猕猴挑-中药材-香菇三业串起来,农户串到产业链条中;三是提起来,通过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循环增效,将效益提起来;四是通起来,打通国外市场,打通技术转化路径,打通食品医药领域;五是转起来构建农菌结合、林菌结合、药菌结合模式通过循环和产业嫁接,实现区域生产、生态协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届全国香菇生产大会、猕猴桃产品展示会在西峡举办,提高了“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西峡山茱萸”三大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标准植入产业,站位绿色发展潮头

  煤改电、煤改气(“双改”)是我省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任务。2020年省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下达了三年完成食用菌产业“双改”任务,西峡是七个重点“双改”县之一,全县香菇种植15个乡镇,分布在3800平方公里山区,涉及千家万户。

  山区无天然气只能改电,如果直接改电,灭菌成本比煤增加近4倍,香菇生产成本太高,缺少成熟的节能灭菌技术,势必会增加种菇负担,引起菇农的抵触,影响产业发展。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玉亭为此多次往返郑州、西峡两地,深入产业实际,寻求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案。张玉亭表示,“双改”不仅是西峡的任务也是全省的任务,作为技术专家责无旁贷整合人员加快研发节能灭菌技术为产业服务。

  西峡县食用菌协会会长王文成是节能灭菌技术项目成员,他对记者说,河南农科院孔维丽带领着全省的专家多次到全国设备厂家、西峡香菇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咨询,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征求种植户、制棒厂、管理部门等多方的意见,很快制定了河南省接地气、非常实用的节能灭菌技术标准,并率先在西峡推广应用。

  有了技术和标准,降成本成为推广的关键。孔维丽团队经过评估和测算,提出了“集中制棒”模式,通过适度规模降低灭菌成本、提高灭菌质量。2年过去了,在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西峡县基本完成了“双改”任务:全县新建香菇制棒厂130多家,建成碳中和试点110多个,香菇菌棒机械化生产规模达3亿棒,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年节约燃煤15万吨,减排CO2 40.5万吨。西坪镇孙氏菌业总经理孙伟对记者说,“我是第一个完成‘双改’的合作社,应用了农科院提供的节能灭菌技术,改进了装袋和灭菌工艺,完善无菌接种工艺,灭菌温度比燃煤灭菌提高了10,灭菌时间缩短了3倍,灭菌成本与燃煤基本一致,控制在0.2元以下

  除了节能灭菌工艺,孔维丽携专家团队联合热泵烘干设备企业研发了河南省第一例香菇节能烘干工艺。“西坪镇孙氏菌业孙伟和双龙镇的王庆来是第一批引进使用的基地,烘出来的香菇颜色均匀,复水性、香味均较燃煤灭菌好,比电烘干成本节约1倍以上。”现西峡县菌办书记薛飞对记者说,县里计划明年大力推广香菇节能烘干技术,彻底实现香菇全产业链绿色生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折腾,不动摇。

突破技术瓶颈,插上科技翅膀

  目前,西峡猕猴桃、西峡香菇、西峡山茱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菌果药”三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贡献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县猕猴桃办公室副主任袁云凌表示,院县共建提出的猕猴桃“五改五提升”方案,其中之一是改土壤,西峡县猕猴桃产业整体是分散种植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农科院的刘纯敏研究员团队率先分析了西峡田关镇、西坪镇、丁河镇等8个乡镇的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研究了影响猕猴桃品质的土壤障碍因子刘纯敏研究员表示,“这里土壤最大的问题是有机质含量低,氮素有效锌、硼含量等微量元素缺乏。随后制定定制化的水溶性肥料配方,在重点示范园区示范了药渣有机肥、菌渣有机肥、猕猴桃专用配方肥等,果园优质绿肥种植面积2300亩。通过土壤改良、有机肥施用和果园生䓍技术推广应用化肥用量减少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产品糖度大幅提升

   “合作了3年,采用农科院专家的配方肥、水溶肥、配施有机肥,种植的黄心猕猴桃亩均产量比农户增加1000斤,80%产品的品质达到新西兰的标准,金桃品种氨基酸总量提高32.05%、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1.8%、可溶性糖提高56.8%、干物质提高19.9%;徐香品种氨基酸总量提高5.8%、可溶性糖提高4.5%、干物质提高3.6%。平均每斤售价高出市场平均价格2元/kg,亩均效益比农户增加2000元。”西坪镇一位猕猴桃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二郎坪镇1500亩山茱萸示范基地,西峡县药办主任吴长银告诉记者,山茱萸是西峡中药材主导产业,近年来存在突出问题是病虫害发生率高,影响了山茱萸的品质为此,农科院芝麻中心李春明博士团队围绕山茱萸绿色种植,相继研发了一涂两诱一驱病虫害绿色防治关键技术通过进一步矮化山茱萸株型,提高了优质果率,9个山茱萸主产乡镇病虫害绿色防控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药用量降22%,优果率94%

运用现代技术,引领发展方向

寨根乡是香菇种植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基地之一,集中连片规模约500亩,在长达13个月的生产周期内,曾发生过一场大风几乎刮坏了所有大棚的塑料薄膜,夏季连续5天35度以上高温造成菌棒烧菌超过30%,个别农户达到80%,几乎无收成的难题。

  省农科院孔维丽食用菌团队经分析,二层遮阳网、一层塑料膜加上竹木结构层架,已经沿用20多年。该香菇品种生产方法应用超过15年,传统管理、集中上市成为习惯,如何缩短养菌周期、实现周年供应、错峰上市、提高效益是传统基地转型面临的重点。

  现任统战部部长的李雪,对专家研判提出的方案双手赞同,建议示范基地建在寨根。即更换品种提高品质改进培养出菇设施,改进保鲜措施,延长货架期

  提升方案很快得到验证。根乡王国超副乡长是亲历者之一。王国超指着根乡500亩连片香菇基地旁边的着四个现代化标准大棚。“占地1600平米,大棚管理全部实现自动化,通过调节光照、保温、降温等技术的实施,实现高温时降温10,低温时增温5-10的目标,通过搭配中温、高温、低温品种实现了香菇周年出菇供应。西峡能够实现夏季出菇,多亏了省农科院的技术和品种。”他激动的对记者说:“四季菇棚”在今年7月15日最炎热的时间,出了第一茬菇,1天卖了3000元,9月15左右别人都没出菇,这个棚出了第二茬,已经卖了1.2万元,当时是西峡全县第一例,吸引全县16个乡镇级周边几百个种植户来参观学习,周年出菇、错峰卖菇是可行的。

  坚持特色强县,走非均衡与差异化发展路子。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五里桥镇黄狮村是传统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猕猴桃研究所所长魏新远对记者说,像这样的老基地西峡有几万亩,品种及管理跟不上猕猴桃病害越来越严重,病死的树很多。严重影响果农的种植积极性,果园呈现严重衰败现象,必须加快解决。为解决该问题,农科院资环所刘纯敏、植保所王恒亮研究员联合桃办、研究所一起调研病害的起因、发病规律,制定了实施“五改良”技术,“土壤、改良砧木、改品种、改树形、改模式”,两年下来,基地的猕猴桃生长态势明显好转,成效显著,为全县猕猴桃老基地改造提供了示范样板。

  实施“稳一壮二促三”,即稳定山茱萸规模,壮大连翘、鸡头黄精规模,促进三岛柴胡、金银花、苍术等中药材适度规模种植是西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纲领。药办主任吴长银告诉记者,为实现壮二目标,农科院中药材团队在寨根乡打造优质大果连翘示范基地,引进了大果连翘新品种,制定了标准化管理技术方案,果型比当地品种大1/3,亩均产量较当地品种提升10%以上。这项技术得到县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杜戈的支持,三年来带动全县连翘面积达11000亩,其中千亩以上的连翘基地3个。

构建循环模式,化腐朽为神奇

  香菇、猕猴桃、中药材是西峡农业的三驾马车,也是西峡根据本地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有效农业布局三大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下脚料3亿棒香菇,除去燃料消耗的每年剩余约1亿棒废菌棒,猕猴桃修建枝条每年约6.5万吨,中药渣、羊粪等废弃物都在万吨以上。新时期粮食核心区多种重要农产品全面保障和协同发展,需要以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为核心张玉亭研究员告诉记者,菌果药生产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废弃物,要牢记总书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教导,重新构建农业绿色协同发展机制把菌渣、药渣和猕猴桃修剪枝条基质化和肥料化利用起来,把猕猴桃园冬闲期空间利用起来,推广一料双菇、果药间作、果菇套种等技术为此,西峡猕猴桃研究所所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1年,他找到孔维丽研究员,商讨猕猴桃枝条利用问题,经过分析化验后发现,猕猴桃枝条木质纤维成分较高(纤维素18.1%、半纤维15.0%、木质素25.8%),氮(C/N=33:1)含量也不低,是很好的种植草腐菌原料。当年由农科院提供菌种和技术,在丁河镇试种大球盖菇100平米成功,这一消息吸引了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家班子领导前去参观和认可,今年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桃办袁云凌与刘纯敏团队合作,在丁河镇建成了中药渣有机肥发酵基地,有机肥发酵后直接施用到猕猴桃,良好的使用效果,得到猕猴桃基地负责人的好评,昔日废弃的中药渣如今成为了香饽饽。废弃综合循环利用成为农业模式的亮点,他的推广道路是漫长而持久。

科技融入品牌,唱响西峡影响

  西峡菌办庞丽说,如今西峡的香菇更香了,是因为科技为农产品加上质量安全的保障,农科院制定的鲜香菇分级标准引导菇农提升管理技术,提高优质菇比例;去年委托省农科院抽检了5个干香菇新样品,全部合格,西峡香菇首次获得“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在法国电视台全球五台面向欧洲及全球播出,打通香菇出口欧洲市场的道路桃办主任李勇说西峡猕猴桃更甜了,因为施肥合理了,土壤质量提高了,采收时糖分够了,西峡猕猴桃越来越受欢迎了。药办主任吴长银说,西峡中药材药性更好了,是因为“山茱萸“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品种更优了,质量更高了!

河南农科牧业有限公司

地 址: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

电 话:0373-7373528

豫ICP备13011008号-1